人工智能(AI)一词于1956年达特茅斯研讨会中被John McCarthy提出,在之后的60年中,由于技术和理念等种种原因,人工智能经历了三次兴衰。最近的一次兴起是在2012年,随着谷歌、苹果、微软等科技巨头纷纷斥巨资布局,人工智能再度燃烧。
与之前不同的是,随着运算能力的飞速提升,这一次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了“实物化”,而不仅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和后端服务,这意味着广大消费者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他的存在。虽然AI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,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AI是什么,更没有发现AI其实早已深入到他们的生活。
2016年3月,Google旗下公司Deep Mind开发的AlphaGo以近乎“碾压”的姿态战胜围棋世界李世石,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,似乎在不久之后人工智能就要占领全球了。据Pegasystems调查,有超过70%的消费者对AI的到来存有顾虑。虽然AI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公众所想的相去甚远,但这些已存的顾虑却是所有公司不能忽视的问题。
AI,未来已来
现在被大家讨论最多的“人工智能”,其实更多的是使机器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算法训练,获得学习执行特定任务的能力。例如语音识别、人脸识别以及常见的类似Siri的语音助手等,这些应该被划归为“弱人工智能”,或者说机器学习。
随着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节奏越来越快,对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,建立更加灵活、更加敏捷、更加准确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挑战。
相应的,伴随着技术的人性化和用户的多样化,信息网无限扩展,信息过载,人类难以掌控,信息失去价值,因此需要全新的信息解决方案。滴滴副总裁付强曾说:“为了给用户匹配到最合适的车辆,我们的“人工大脑”需要在毫秒级的时间内进行570亿次的运算。“滴滴出行”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量相当于30多万部电影。”
而人工智能能够协助企业更好的管理和使用信息。华为总裁余承东表示:“人工智能带来了两方面的价值,一是更高效,主动获取和推送所需的信息和服务,从海量的环境数据和行为数据中完成信息过滤、信息匹配、个性化推荐,二是更便捷,通过文字、语音、视觉、体感等,与人类产生更自然和直观的信息交互。”
根据美国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Institute报告显示,2016年已经有95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熟练使用大数据来解决业务问题同时,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。这也说明人工智能已经不再只是创新公司的专利,而是可以作为推动企业更好、更高效运作的“常备”工具。经纬创投表示:“与中国互联网行业过去出现的几个浪潮不同,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计算机视觉、机器学习等技术将在各个行业中大量应用。”真格基金徐小平也提到,人工智能利于毫无疑问会诞生重量级的公司。
Venture Capital调查报告显示,截至2016年11月,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融资总额达到89亿美元,其中主要集中于智能机器人、深度学习、语意识别等领域。《乌镇指数: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》中提到,全球平均每10.9个小时就有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诞生,概念的火热、技术门槛的降低和算法的演进使得诸多创业者纷纷涌入,而这也必定会推动包括技术和公众接受度的整体提升。
我国政府也在今年两会期间将人工智能添加到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。可以说,有了政府的支持,人工智能这一次必定不会“重蹈覆辙”,成为又一次“泡沫”。
当然这块大蛋糕并不是只有创业者和投资机构注意到了,为了迎接用户习惯的快速变革,谷歌这样的巨头也在2014年花费6.25亿美元收购了当时最火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Mind,而它也是AlphaGo的开发团队;随后又在2016年7月和9月分别收购了Moodstocks和api.ai,在图像辨识和语义识别方面巩固了技术。而国内的百度和阿里在此方面也有所布局,像我们熟知的小度机器人,在前不久打败了人类的最强大脑;以及在淘宝中可以通过图片搜索对应的商品等等。各个细分领域厂商带来的AI应用其实早已深入公众的生活当中。
AI,不宜过热
人工智能火热确实是不争的事实,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应该盲目跟风,为了“智能”而“智能”。在初创公司方面,梅花天使创投合伙人吴世春表示:“人工智能在走到真正火热之前,如果没有利好消息,这波热潮就可能乏力、推不上去。”润米咨询董事长刘润也同样表示:“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大热,但更多是被资本催化出来的蓄热,会有一批公司突然冒出来,也会死掉一些。”
在用户方面,虽然目前有许多消费者为AI带来的便利感到兴奋,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保守派对AI心存顾虑。根据Pegasystems调查显示,虽然有70%的消费者同意AI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,但只有27%的人愿意为了更好的服务公开自己的私人数据。
不仅仅是观念的保守,大多数产业中,AI目前的技术并不足以为客户创造足够的价值。同样来自Pegasystems的调查,目前AI无论在客服、市场还是销售方面的工作都与客户的需求相差甚远。
所以,在目前还有部分人不知道AI早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况下,企业应该尽量不要过分去“炒”自己的AI概念,而是要先做好积累,将技术和产品服务结合,让用户实打实的感受到AI带来的好处。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逐渐养成,AI必定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到了那时,AI将会成为他们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。